近些年来,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,说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,只是朱棣沿用了明朝的国号,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?朱棣确实篡夺了皇位,但他并非外人,而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。暂时不管朱元璋喜不喜欢朱棣,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分不开的。关于朱棣的谣言,坊间流传很广,甚至有人说他是元顺帝之子,真是胡说八道。尽管朱棣篡位了,但他一生的功绩还是有目共睹的。
一、明朝算不算二世而亡
明代不算第二个死亡的王朝。朱棣是朱元璋之子,并非外戚,只是篡位当了皇帝,但明朝仍然存在。
在朱棣执政期间,大手笔可谓不计其数,迁都北京,派郑和下西洋,五征蒙古,收复安南等等;朱棣这些行动,说不好就是穷兵黩武,说好就是雄心勃勃。能像朱棣那样折腾的,即隋炀帝的杨广,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第二代皇帝,在位期间是迁都洛阳、修运河、西征吐谷浑、三征高句丽。
但两位颇能磨练的皇帝,下场却大不相同,明成祖朱棣开创了“永乐盛世”,此后明朝延续了两百多年。而且隋炀帝杨广因为过度穷兵黩武,就是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最后隋朝统治瓦解。
在靖难之后,朱棣任命夏元吉为户部尚书,一直负责明朝的财政和后勤事务。如朱棣迁都北京,五征蒙古,下西洋,出兵安南等,后勤供应工作都由夏元吉负责,这些大手笔的开支,单纯的一件事对帝国来说并不算什么负担,何况还有几件事集中在永乐一朝,普通百姓不能承受压力不干,或者搞得乱七八糟,甚至影响到帝国的正常运转,而夏元吉则是在永乐一朝得到了一些保障,同时,国家的各种开支也得到了保障,使得这个政权能够继续运作。
就像明成祖朱棣知人[文]善用一样,以夏元吉[章]这个金融专家掌管明[来]朝财政,精打细算,[自]而且对很多事情都很[历]体贴,所以国库各项[史]开支都能勉强维持,[大]不至于出现国库空虚[全],政权难以运转的情[网]况。
再者,隋炀帝杨广,只是财务后勤方面,没有杰出的大臣代他精打细算的负责后勤,因此消耗越来越大,帝国负重沉重,最后统治崩溃。
二、朱棣是元顺帝遗腹子传闻
有些人认为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,所以明朝就是第二个亡国之君,不过这只是个很低级的谣言。
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,即公元1360年,朱棣生于江苏南京城,当时朱元璋三十多岁。当时他正在与陈友谅作战,朱棣的诞生让处在战场上的朱元璋大喜。
到1367年年底,朱元璋相继解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麻烦,准备登基称帝。此时形势一片大好,准备给自己的七个儿子起名:长子朱标,朱棣第四子朱棣。有人说他是马皇后所生,但据许多史家考证,马皇后一生中没有生过儿子,他的生母可能是是朝鲜唝妃。
历史上很多记载,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。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,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,同年派出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北伐,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占了元大都,灭亡了元朝。
此时元顺帝有一妃,此时已怀孕,数月后生下一男,即朱棣。显然这一切都是不可信的,那时朱棣已经八岁了,怎么能再回到娘胎再生呢?
三、朱棣的功绩
朱棣是一位成功的篡夺者,实现了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,成为藩王靖难之时,也是一位君王在政治上他整肃内政,继续加强君主专制,初步形成了内阁,建立了分遣御史巡天下的制度,鼓励官员相互告密,设立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。
就文化而言,任用解缙等文人,“编修四库全书,及采天下遗籍,始于上古,终于当世”,修撰《永乐大典》。军中,他亲为亲为,五次北伐蒙古,奴儿干都司、安南、中南半岛的拓荒者,都把天子守国门、天下大事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经济性方面,疏浚京[文]杭大运河,发展屯田[章]、盐商等,外交上,[来]四海咸服,天下归心[自],郑和下西洋的壮举[历],如今都为人称道,[史]也就是这种种,才会[大]有“我国二百余年,[全]安居百载,遂至今。[网]士大夫安于温饱,人[文]忘其战,皆我明成祖[章]与姚少师之力也”。[来]
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谈历史上说到了一个特殊现象:每个朝代几乎在第二代都会出现各种变乱,甚至是皇帝直接被权臣所掌控。以前不知道,看到王夫之说了之后,发现还真是这么一回事。夏朝太康失国,商朝太甲流放,周朝周公当权,秦朝二世而亡,汉朝汉惠帝被逼死。